判断实验室仪器是否需要专业维修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性能指标
1、准确性:
对比仪器近期测量数据与历史数据,查看是否存在明显偏差。例如,使用分析天平称量标准砝码,如果结果超出其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范围,可能意味着天平的准确性出现问题,需要维修。
对于有校准功能的仪器,如酸度计,在校准后发现无法达到校准液的标准值,且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仍无法解决,这表明仪器的准确性下降,可能需要专业维修。
2、精密度:
多次重复测量同一样品,计算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或变异系数。若该值超出了仪器规定的精密度范围,说明仪器的精密度出现异常。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多次进样相同浓度标准品时,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过大,就需要专业人员检查维修。
3、稳定性:
在一段时间内(如几个小时或几天),持续观察仪器输出信号或测量结果的变化。如果仪器输出不稳定,数值波动较大,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度值在短时间内上下波动,可能是光源老化、电路故障或光学元件受损等问题导致的,需要专业维修来恢复稳定性。
二、功能检查
1、功能完整性:
检查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作。例如,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应能正常检测多种食品参数,若发现某项功能(如农药残留检测功能)无法正常使用,而其他功能正常,可能是该功能相关的部件(如传感器、检测电路等)出现故障,需要针对性维修。
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仪器,如自动滴定仪,检查其滴定过程是否顺畅,滴定速度和体积控制是否准确等功能表现。如果出现滴定过程中断、滴定速度失控等情况,可能需要专业维修。
2、功能响应时间:
观察仪器从接收指令或输入样品到给出测量结果的时间是否符合正常范围。如果响应时间过长,可能是仪器内部软件故障、硬件处理能力不足或传输线路延迟等问题导致的。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在启动实验后,长时间无法给出温度升到设定值的信号,可能需要维修工程师检查加热元件、温度传感器或控制系统等部件。
三、外观及物理状况
1、损坏迹象:
仔细检查仪器外观是否有破损、变形、烧焦等痕迹。例如,电子显微镜的外壳出现裂缝,可能会影响其真空环境;加热套式仪器如果外壳有严重变形,可能会影响加热均匀性或导致内部电路短路,这些情况都需要专业维修。
打开仪器外壳(如果用户有操作权限且不会违反保修条款),检查内部部件是否有松动、断裂、腐蚀等情况。如发现电路板上的元件引脚松动或有明显的锈蚀痕迹,很可能是仪器出现故障的信号,需要送修。
2、异常声音和气味:
在仪器运行过程中,注意听是否有异常的噪音,如尖锐的摩擦声、嗡嗡声或放电声等。例如,离心机在运转时发出异常响亮且不规律的噪音,可能是由于转子不平衡、电机故障或轴承磨损等原因造成的,需要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
如果闻到刺鼻的气味,如烧焦味、臭氧味等,这可能是电器元件短路、过热或绝缘材料损坏的表现。例如,电炉在使用过程中散发出浓烈的烧焦味,应立即关闭电源并寻求专业维修服务。
四、使用历史和维护记录
1、使用频率和时长:
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其设计的使用寿命和推荐的使用频率。如果仪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超过了正常的使用寿命范围,出现故障的风险会增加。例如,一台液相色谱仪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且已连续使用多年,其输液泵、检测器等关键部件可能会出现磨损和老化问题,需要专业维修或更换部件。
对于间歇性使用的仪器,如果长时间未使用(如超过一年),再次启用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受潮、部件老化等。即使之前使用正常,也需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和校准,必要时请专业人员进行维护。
2、维护记录:
查看仪器的维护记录,包括上次校准时间、维修内容、更换的部件等信息。如果仪器接近下一次校准时间但未进行校准,或者维修记录显示某些部件曾多次出现问题,那么仪器再次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大,需要考虑专业维修服务。
如果仪器没有完善的维护记录,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价格昂贵的仪器,很难确定其当前的健康状况。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现仪器有异常表现,最好寻求专业维修人员的帮助,他们对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更熟悉,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仪器是否需要维修以及维修的重点部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