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谱分析中,色谱柱状态优劣直接决定分离效果与分析结果准确性。故而精准判断色谱柱是否损坏,是每位色谱工作者的重要技能。
从色谱图表象探寻蛛丝马迹,是直观且首要的一步。当色谱峰出现宽泛、拖尾现象,远超常规保留时间且峰形不对称,大概率是色谱柱受损信号。固定相流失致使柱效骤降,无法紧密吸附样品组分,各组分分离度变差,峰与峰相互交融,这暗示着色谱柱内部结构已遭破坏,可能是长时间使用后固定液挥发,或是不当操作致填充物塌陷。
观察柱压变化同样关键。新色谱柱柱压稳定,若在恒定流速下,柱压莫名飙升,接近甚至超出仪器量程上限,极有可能是柱头堵塞。样品前处理不佳,微粒杂质积累柱口,阻碍流动相顺畅通过;亦或柱内填充物受压变形、碎裂,堆积挤压,增大流体阻力,此时色谱柱水流不畅,性能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还可能引发更严重损坏。

再者,考察分离效果重复性。连续进样相同浓度、组分标准品,正常时各峰保留时间、峰面积相对稳定,重复性良好。一旦发现保留时间频繁漂移,同一物质出峰时间忽长忽短,峰面积波动剧烈,排除进样误差与仪器波动因素后,多是色谱柱活性位点失效,对样品吸附-解吸平衡失控,或是固定相部分剥落,致使分离环境不稳定,色谱柱难以为继。
另外,留意特殊异常状况。如更换流动相后,色谱柱适配不良,峰形畸变、分离度归零,表明其对新流动相兼容性差,功能受损;长期搁置未妥善保存,受潮、老化,再使用时可能出现鬼峰丛生,干扰正常分析,这些都是色谱柱损坏的征兆。
判断色谱柱是否损坏需多维度考量,综合色谱图细节、柱压动态、分离重复性及特殊情境表现。日常悉心监测、规范操作与及时维护,方能延长色谱柱寿命,保障色谱分析稳健前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