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毒性检测仪是实验室中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环境样品或生物制品对活体生物(如微生物、细胞或生物酶)毒性效应的重要工具。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从仪器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维护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一、仪器原理与分类
生物毒性检测仪通常基于以下原理:
1. 微生物发光抑制法:利用特定菌株(如费氏弧菌)的生物发光特性,通过毒性物质对发光强度的抑制率评估毒性。
2. 细胞活力检测法:通过哺乳动物细胞(如HepG2、HELA)的代谢活性(如ATP含量、荧光素酶活性)变化反映毒性。
3. 藻类生长抑制法:通过毒性物质对微藻(如羊角月牙藻)光合作用或生长速率的抑制效应进行检测。
4. 生物传感器法:利用固定化酶或细胞芯片,实时监测毒性物质对生物催化反应的干扰。
根据检测对象和灵敏度需求,可选择便携式现场快速检测仪或实验室高精度分析仪。
二、使用前准备
1. 试剂与耗材
- 标准毒性物质(如重金属盐、农药等)用于校准和质控。
- 缓冲液(如生理盐水、PBS)需符合实验要求,避免微生物污染。
- 一次性无菌离心管、移液器吸头、培养皿等耗材需提前灭菌。
2. 仪器校准
- 光学系统校准:使用标准光源或参比溶液(如荧光素钠)调整检测波长和灵敏度。
- 空白对照测试:以纯水或缓冲液为空白,确保背景信号稳定(如发光值波动<5%)。
- 标准曲线建立:用已知浓度的毒性物质(如Zn²⁺、Cd²⁺)制备梯度溶液,测定抑制率并拟合剂量-效应曲线(如Logit模型)。
3. 环境控制
- 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低于70%,避免气流干扰。
- 避光操作(尤其是光敏感菌株),减少外界因素干扰。
三、操作流程
1. 样品前处理
- 固体样品需研磨后离心取上清液,过滤(0.22 μm)去除颗粒物。
- 液体样品需稀释至合适浓度(如IC₅₀附近),避免过高毒性导致信号饱和。
- 设置对照组:空白对照(无样品)、阳性对照(已知毒性物质)、阴性对照(无菌/无毒溶剂)。
2. 检测步骤
- 微生物法:
1. 将菌悬液(OD₆₀₀≈0.5)与样品按比例混合(如1:1体积比)。
2. 孵育15~30分钟(根据仪器要求),期间轻轻振荡混匀。
3. 测定发光值(RLU),计算抑制率。
- 细胞法:
1. 接种细胞于96孔板(密度约1×10⁴ cells/孔),加入梯度浓度样品。
2. 培养4~24小时(根据细胞类型调整),加入ATP检测试剂或荧光底物。
3. 测定荧光强度或吸光度,计算EC₅₀值。
3. 数据记录
- 实时记录原始数据(如发光值、吸光度),避免手动转录误差。
- 每组样品至少重复3次,取平均值并计算标准差。
四、注意事项
1. 生物安全性
- 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时需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穿戴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
- 废弃菌液、细胞培养物需高压灭菌后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2. 操作规范
- 严格控制反应时间(如发光检测需在10分钟内完成读数)。
- 避免气泡或沉淀干扰光学检测,混匀后静置片刻再测量。
- 勿频繁开盖,防止样品挥发或污染光学元件。
3. 干扰因素排除
- 样品pH、渗透压或颜色可能影响检测结果,需通过预实验验证。
- 高浓度有机溶剂(如DMSO)可能直接杀灭微生物,需稀释至无毒浓度。
五、仪器维护与故障处理
1. 日常维护
- 清洁比色皿或反应仓,用75%乙醇擦拭光学窗口,避免残留物吸附。
- 定期更换光源(如氙灯)和电池,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 长期停用时需断开电源,覆盖防尘罩,并定期开机除湿。
2. 常见故障与解决
- 信号漂移:检查光源稳定性或重新校准空白对照。
- 重复性差:排查移液误差或样品混合不均匀。
- 基线过高:清洁检测室,确认无菌污染或试剂过期。
返回列表